东海证券公告正规线上配资
海报新闻记者 周凌峰 报道
8月1日,一张迟来十年的罚单落在了东海证券案头。
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,这家新三板挂牌券商因2015年金洲慈航重大资产重组项目中的违规行为,将被没收业务收入1500万元,并处以4500万元罚款。合计6000万元的罚没金额,超过其2024年归母净利润的2倍有余。
这场跨越十年的监管追责,不仅揭开了券商投行业务合规漏洞的历史积弊,更折射出行业在从严监管环境下的生存变局。
时隔2年处罚结果出炉
经查明,东海证券在担任金洲慈航集团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金洲慈航)2015年重大资产重组独立财务顾问的项目中,出具的相关文件存在重大遗漏、虚假记载,在独立财务顾问业务中未勤勉尽责。
具体包括三大内容:未为尚未完结的持续督导工作重新指定财务顾问主办人;未审慎核查其他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;未保持职业怀疑,未对标的公司业绩承诺实现情况进行充分核查和验证。
因该重组项目信息披露存在重大遗漏,重组后上市公司年报存在虚假记载、重大遗漏,金洲慈航、丰汇租赁及相关人员于2024年1月分别被中国证监会实施行政处罚。
彼时,证监会披露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,金洲慈航和丰汇租赁被责令改正,给予警告,并分别处以60万元罚款。
金洲慈航终止上市公告
2023年3月17日,因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均低于人民币1元,金洲慈航被深交所摘牌。东海证券作为该重组项目的独立财务顾问,于2023年2月收到中国证监会《立案告知书》,2025年7月3日,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。
据悉,东海证券的违规行为直接触碰了2005年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》(以下简称“2005 年《证券法》”)第二十条第二款、第一百七十三条的规定,构成2005年《证券法》第二百二十三条的情形。
2005年《证券法》第二百二十三条规定,证券服务机构未勤勉尽责,所制作、出具的文件有虚假记载、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,责令改正,没收业务收入,暂停或者撤销证券服务业务许可,并处以业务收入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,撤销证券从业资格,并处以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。
依据2005年《证券法》第二百二十三条的规定,中国证监会决定对东海证券责令改正,没收业务收入1500万元,并处以4500万元的罚款。
东海证券主要财务指标
拟罚没金额是其去年归母净利润的2.56倍
记者注意到,东海证券作为“看门人”的失职,成为监管追溯的核心靶点。这种“项目暴雷—上市公司退市—券商追责”的链条,凸显了资本市场责任追溯机制的不断完善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从东海证券近年的财务轨迹看,6000万元罚没款无疑是沉重打击。据其2024年年报显示,报告期内,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.69亿元,同比增125.94%;实现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48.71万元,扭亏为盈。这意味着,此次处罚的金额远超东海证券2024年盈利水平,是其2024年归母净利润的2.56倍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投行业务的持续萎缩。近年来,东海证券投行业务收入不断下滑,2022年至2024年,其投资银行手续费净收入分别为4.69亿元、3.36亿元和1.99亿元。今年2月,东海证券保荐的安顺控股IPO终止。
频繁受罚与合规挑战
频繁的监管记录显示,此次处罚并非孤立事件。2016年至2024年期间,东海证券累计收到21张罚单,且处罚原因各异,包括:托管业务违规、合规人员比例低于监管要求、资管业务违规、投资经理被警示、债券承销业务违规等,多样的处罚原因暴露出公司问题频出。
此次罚单落地后,东海证券表示,公司诚恳接受上述《行政处罚决定书》所认定的内容与处罚,并深刻反思,认真落实整改,全面加强管理,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,积极落实监管要求,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,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的规范性和有效性,切实维护公司及广大投资者利益,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。
公开资料显示,东海证券1993年成立于常州,原名“常州证券”,是全国最早设立的综合类券商之一。2005年成为全国首批10家创新试点券商之一。2015年,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。
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正规线上配资,公司共拥有69家证券营业部,分布在全国18个省、直辖市、自治区。
京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